心理学:和贵人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,做好这两件事也就足够了
图片
我们常常羡慕那些能抓住机会的人,我们羡慕他们有大贵人的帮助,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背后的努力。得到贵人的帮助、和贵人建立联系,或许需要运气,但和贵人维持长期关系需要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力。巴菲特说过:“你最好跟比你优秀的人混在一起,因为你会向着那个方向前进。”
但如何让比你优秀的人(即贵人)愿意持续与你同行?答案就藏在两件看似简单却常被忽视的事情里。图片
把对方的利益放在心里,而不仅仅是嘴上我家里有一个浙商前辈讲过一个故事,他说他年轻时在义乌做小商品生意,结识了某国企采购部主任。那时候别人都忙着给主任塞红包,他有一次却注意到主任的办公桌上总放着治疗胃病的中药。后来每次见面,他都会带些养胃的山药粉,还托老家亲戚寄来土蜂蜜。结果后来,主任升任集团副总,第一个就想到要把新项目交给他。图片
心理学上有一个互惠原则,就是人和人之间打交道,互相之间的惠顾很重要,就像有句话是这么说的,“人类天生具有回报善意的本能”。但是,善意却是一种微妙的东西,比如上面那个例子,很多人把送礼当善意,可是国企是有纪律的,有些礼品反而会让对方产生心理负担。那这就不是在表达善意了,是在刻意讨好。真正的善意的关心要像春雨,无声却持续滋养着关系。现在很多年轻人把人脉经营理解成定期发节日祝福,或者在朋友圈点赞,这种操作太普遍了,太刻意了,反而让贵人反感。图片
真正有效的关心需要具备三个要素:持续性(定期但不频繁)、具体性(针对对方真实需求)、非功利性(帮助时不计较回报)。对待贵人,就像种树一样,不能今天浇水明天就盼着结果,也不能指望种下树就一定会结出果实。图片
让自己始终具备被需要的价值李嘉诚的办公室挂着左宗棠的名联:“发上等愿,结中等缘,享下等福”。这副对联背后藏着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——价值交换。它类似于心理学中的“社会交换理论”,这个理论称,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价值交换。但这里的价值不仅是物质资源,还包括情感支持、信息资源、专业能力等。图片
举个例子来说明,有个做建材生意的老板,他维系大客户的方法很特别:他每年都会自费去德国考察,然后会把最新的行业动态整理成册送给客户。后来有次某地产公司招标,对方总负责人直接对这个老板说:“方案不用比了,你们的信息储备已经说明了你们的实力。”确实,这种持续输出专业价值的方式,比请客吃饭管用得多。图片
商业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,就像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组合,一个擅长技术,一个精于商业,相互需要成就了苹果传奇。巴菲特和芒格能合作60年,就在于他们始终保持认知差异。巴菲特擅长投资决策,芒格精通法律和心理学,这种互补性价值让他们谁也离不开谁。正如芒格所说:“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,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。”
但这里需要警惕的是价值陷阱。图片
有人以为考几个证书、读几个MBA就是价值,以为985、211就是能力,但所有的价值和能力是需要与时俱进的。就像诺基亚工程师掌握再好的塞班系统技术,在智能机时代也会失去价值;现在学历贬值越来越严重,人们也越来越不看证书了,如何维持并提升自己的价值?图片
真正的价值提升要有前瞻性,要像下围棋那样多看三步,聪明的人都在做两件事:用真心换真情,用实力换长久。这不是什么厚黑学技巧,而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可能年轻的时候,总觉得认识大人物就是人脉,但是越往后越明白,人的关系的本质是价值的流动。就像水管要有水位差才能产生水流,人际关系也需要价值差才能保持活力;但这里说的不是功利算计,而是像竹子生长那样,既有向下扎根的坚实,又有向上生长的力量。图片
所以,那些能留住贵人的人,往往都有种植思维,他们不会摘完果子就砍树,而是不断给树施肥浇水。当你学会把对方的利益放在心上,同时让自己成为值得被需要的人;你就会发现,贵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,而是你用真心和实力吸引来的同行者。-The End -作者-李眉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